以下是中药提取浓缩的典型工艺流程,涵盖从原料处理到浓缩完成的全过程:
一、提取前的原料处理提取前的处理直接影响提取效率和后续质量,主要包括以下步骤:
-
净选与炮制
-
去除中药材中的杂质(如泥沙、非药用部位),并根据处方要求进行炮制(如炒、炙、煅等),以增强药效或降低毒性(例如麻黄蜜炙可缓和发汗作用)。
-
粉碎
-
将中药材粉碎成一定粒度(如粗粉、中粉),增大与溶剂的接触面积,提高提取效率。但粉碎过细可能导致过滤困难(如含纤维多的药材)。
-
浸润
-
用提取溶剂(如水、乙醇等)预先浸泡药材,使其充分膨胀,便于后续提取时成分溶出。
二、提取工艺根据中药材的性质(如有效成分的溶解性、稳定性)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,常见方法包括:1. 煎煮法(水提)
-
原理:以水为溶剂,通过加热煮沸使药材中的可溶性成分溶出。
-
流程:
-
将药材与水按比例(通常 1:8~1:12)放入提取罐中,浸泡 30 分钟~1 小时;
-
加热至沸腾,保持微沸状态(***煎 20~30 分钟,第二煎 15~20 分钟);
-
趁热过滤,收集滤液,药渣可加水再煎 1~2 次,合并滤液。
-
适用范围:有效成分溶于水且耐热的药材(如根茎类、叶类)。
2. 渗漉法
-
原理:将药材粗粉装入渗漉筒,用溶剂持续自上而下渗透,溶解成分并流出提取液。
-
流程:
-
药材湿润膨胀后装入渗漉筒,上方加溶剂至浸没药材,静置一段时间;
-
打开下端活塞,使提取液缓慢流出(流速控制在 1~3ml/min),随时补充溶剂;
-
收集提取液至有效成分基本提尽(可通过薄层鉴别或含量测定判断)。
-
适用范围: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或含黏性成分较多的药材(如生物碱类、树脂类)。
3. 回流提取法
-
原理:用有机溶剂(如乙醇)加热提取,通过冷凝装置回收溶剂,循环使用。
-
流程:
-
药材与有机溶剂加入回流装置,加热至沸腾,溶剂蒸汽经冷凝后回流至提取器;
-
保持回流 1~2 小时,过滤,药渣可换溶剂再提取 1 次,合并滤液。
-
适用范围:有效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且耐热的药材(如黄酮类、挥发油类)。
4. 其他方法
-
超声提取法:利用超声波振动加速成分溶出,耗时短、效率高;
-
超临界流体萃取法:以 CO₂等超临界流体为溶剂,适用于热敏性、脂溶性成分提取(如挥发油)。
三、提取液的纯化(可选)提取液中常含有杂质(如淀粉、蛋白质、鞣质),需纯化以提高后续浓缩效率和成品质量:
-
水提液纯化:常用醇沉法(加乙醇使杂质沉淀)、水沉法(冷藏使杂质析出)、离心法等;
-
醇提液纯化:可通过蒸馏回收乙醇后,再用水沉法去除脂溶性杂质。
四、浓缩工艺将纯化后的提取液通过蒸发去除部分溶剂,得到稠膏或流浸膏:1. 常压浓缩
-
设备:敞口蒸发锅、夹层锅;
-
原理:加热使溶剂在常压下沸腾蒸发(适用于水等低沸点溶剂);
-
缺点:加热温度高,可能破坏热敏性成分,效率较低。
2. 减压浓缩
-
设备:减压浓缩罐、旋转蒸发仪;
-
原理:降低系统压力,使溶剂沸点降低(如真空度 0.08MPa 时,水的沸点约 45℃),在低温下蒸发;
-
优点:减少热敏性成分破坏,浓缩速度快,适用于大部分中药提取液。
3. 薄膜浓缩
-
设备:升膜式、降膜式蒸发器;
-
原理:提取液在蒸发器内形成薄膜,增大蒸发面积,溶剂快速蒸发;
-
特点:受热时间短(几秒至几十秒),适合大规模生产和热敏性成分浓缩。
4. 浓缩终点判断
-
稠膏:相对密度约 1.2~1.3(常温测),呈黏稠状;
-
流浸膏:相对密度约 1.1~1.2,可流动,常用于制剂中间体。
五、后续处理浓缩后的提取物可根据制剂需求进一步处理:
-
干燥(如喷雾干燥、真空干燥)制成干浸膏粉;
-
直接用于制剂(如膏剂、糖浆剂、片剂制粒等)。